借阅:0 收藏:0

  • 文化遗址 -- 文物保护 -- 研究 -- 陕西省 -- 清代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传统古迹保护领域的代表人物、清乾隆时期学者型官员一一毕沅(1730-1797)在古迹保护方面的事迹和成就,以毕沉在陕西等地开展的古迹保护活动为研究主线,穿插讨论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归纳总结了毕沅古迹保护的主要特征,将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遗产保护进行比较,并专门探讨了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书中借助工程典籍、宫廷档案、金石碑刻、书礼信件、报刊、摄影集、测绘图纸、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视鱼进行深度剖析考察,不仅清晰梳理了毕沅在古迹的游历考察、学术研究、保护实践方面的积极贡献,也生动呈现了清代古迹保护的真实面貌。

    豆瓣作者简介:

    陈斯亮,1988年生,工学博士、考古学博士后,长安大学建筑学专业责任教授(A岗)、博士生导师、建筑系主任,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人、中-葡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西安研究基地副主任、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常务理事、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建筑遗产保护、中国建筑史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文化遗产保护类横向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本书亮点
    1.着眼新颖 视野开阔
    本书是迄今为止我国学界首部以历史人物的文物保护事迹为专题的学术著作,选取中国传统古迹保护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毕沅进行系统研究,但其视野不囿于一朝一人,而更重视中国古人在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时普遍性的观念、流程、方法,其研究要务亦不限于史料梳理,而是将人物及其事迹置入时代背景和多学科视野下探讨,将微观的保护案例结合宏观的制度规范去考察,将古代中国与同时期西方以及近现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出许多颇有意义的新颖结论,也发掘了不少以往未曾重视的古代智慧,为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良策。
    2.史料丰富 图表精详
    本书运用丰富的史料开展严谨的论证,在传统的年谱、方志之外,不仅关注奏折、典章、舆图、历史影像等稀见资料,还使用由考古发掘或建筑测绘所得的实物信息,强调多重信息的互证和考辨。书中文本引注规范,且留意原始文献和早期版本,可谓“学有本源、论有所据”。此外,全书包含大量颇具研究价值的分析图和数据表,内容精详、编排得当。譬如,在论述清代文物保护制度时,将当时重要典章中的所有相关条目清晰列举;在进行中西古今比较时,将中西方数百位人物的事迹以及不同时代的制度法规齐整列举、赡而不乱;在探讨文物保护个案时,常能将所支费用精确到毫厘,工程时间精准到月日,修缮规模细致到尺寸,并辅以生动的复原图,使古人保护古迹时的面貌历历在目。
    3.中西古今 互鉴交融
    本书从中、西、古、今四个维度探讨传统古迹保护的相关问题,以历史情境下的清代中国古迹保护作为论述主线,以同时期西方遗产保护、民国古物保护、当代中国遗产保护作为纵横向多维对照,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我国传统古迹保护的演进过程和体系独特性,进而思考其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而通过文明互鉴和古今互证,可进一步明确遗产保护的永恒意义和宏大内涵。书中还注重多学科交融,从遗产保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开展交叉研究,有效降低从单一视角考虑问题而造成的主观偏袒性和不确定性,研究始终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举,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状态 馆员代借
    A 考古文博学院 92300100017914 K825.4=49/7440 92300100017914 在架可借 馆员代借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17631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