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0 收藏:0

= Modern optical design /赵存华编著

ISBN/ISSN::978-7-122-39756-0

出版: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2

载体形态:449页 :图 go26cm

简介:本书包括光学设计基础、光学系统设计两篇内容, 主要介绍了光学设计概述、ZEMAX软件概述、光路计算公式、光学材料、特殊光学面形、像差、波像差、像质评价等基础知识, 望远物镜、显微物镜、目镜、照相物镜、投影物镜等镜头设计, 以及照明系统、红外光学系统、变焦距系统、折反射系统、激光光学系统、光纤光学系统等系统设计, 同时介绍了部分公差分析与光学制图知识。

并列题名:Modern opt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N202

责任者:赵存华 编著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现代光学设计》分2篇共30章,详细介绍了现代光学设计的方法和要点。本书上篇为光学设计基础,包括光学设计概述、Zemax软件概述、光路计算、光学材料、塞德像差理论、波像差理论、Buchdahl公式、像质评价、消色差、光学自动设计等内容;下篇为光学系统设计,引入了大量的设计实例,介绍了各类常见光学镜头及系统设计方法,包括望远物镜、显微物镜、目镜、照相物镜、投影和照明系统、变焦距系统、红外物镜、折反系统、激光光学系统、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等,最后还介绍了光学制图等知识。 本书将光学设计理论与光学软件Zemax设计实例结合,内容由浅入深,讲解清晰易懂,可供光学设计师、工程师参考与自学,也可供高校光电信息类专业师生使用。

    豆瓣作者简介:

    目录:

    上篇光学设计基础
    第1章什么是光学设计2
    1.1为什么需要光学设计2
    1.1.1光学仪器小史2
    1.1.2光学系统4
    1.1.3理想光学系统4
    1.1.4理想成像的违背5
    1.1.5像质评价7
    1.2光学设计的流程9
    1.2.1设计前阶段9
    1.2.2设计阶段10
    1.2.3设计师需要参与的阶段13
    第2章Zemax软件概述14
    2.1光学设计软件14
    2.2在Zemax中输入数据16
    2.2.1Zemax软件的交互界面16
    2.2.2输入镜头数据18
    2.2.3设置孔径20
    2.2.4设置视场22
    2.2.5设置波长23
    2.2.6设置玻璃24
    2.3查看输入结果26
    2.3.1镜头结构参数26
    2.3.22D/3D视图26
    2.3.3查看一阶特性27
    2.3.4分析输入结果27
    第3章光路计算30
    3.1符号规则30
    3.1.1线量的符号规则30
    3.1.2角量的符号规则31
    3.1.3反射处理32
    3.2光路计算公式32
    3.2.1非近轴光路计算公式32
    3.2.2转面公式33
    3.3近轴光路计算公式33
    3.4计算实例34
    3.5光路计算的向量公式36
    3.5.1球面光路计算的向量公式37
    3.5.2二次曲面光路计算的向量公式39
    3.5.3光路计算的起始和终结公式41
    第4章光学材料45
    4.1无色光学玻璃45
    4.1.1夫琅禾费波长45
    4.1.2无色光学玻璃的分类和牌号46
    4.1.3玻璃折射率47
    4.1.4色散48
    4.1.5无色光学玻璃的质量指标49
    4.1.6玻璃图51
    4.2光学塑料51
    4.2.1光学塑料简介51
    4.2.2常用的光学塑料52
    4.2.3在Zemax中使用光学塑料53
    4.3特殊光学玻璃54
    4.3.1有色光学玻璃54
    4.3.2低膨胀玻璃55
    4.3.3耐辐射玻璃55
    4.3.4耐潮湿和耐腐蚀玻璃55
    4.4紫外光学玻璃56
    第5章特殊光学面形58
    5.1非球面58
    5.1.1形状因子58
    5.1.2矢高59
    5.1.3二次曲面59
    5.1.4在Zemax中使用非球面60
    5.1.5在Zemax中使用反射面62
    5.2梯度折射率面64
    5.2.1梯度折射率简介64
    5.2.2梯度折射率分类65
    5.2.3在Zemax中使用梯度折射率面66
    5.2.4梯度折射率面与非球面的等效70
    第6章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72
    6.1光阑分类72
    6.1.1孔径光阑72
    6.1.2视场光阑73
    6.1.3渐晕光阑73
    6.1.4消杂光光阑74
    6.2主光线和边缘光线74
    6.3相对孔径与F数75
    6.4拉格朗日不变量75
    6.5远心光路77
    6.5.1物方远心光路77
    6.5.2像方远心光路78
    6.6在Zemax中移动光阑78
    第7章塞德像差理论Ⅰ83
    7.1球差83
    7.1.1球差的定义83
    7.1.2球差的计算公式84
    7.2轴外初级单色像差85
    7.2.1空间坐标系的建立85
    7.2.2Petzval场曲86
    7.2.3轴向像差87
    7.2.4横向像差89
    7.2.5旋转对称系统89
    7.2.6初级单色像差的塞德和数90
    7.3彗差90
    7.3.1子午面和弧矢面90
    7.3.2子午面和弧矢面像差91
    7.3.3彗差定义92
    7.3.4正弦差93
    7.4场曲和像散93
    7.4.1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93
    7.4.2像散94
    7.4.3Petzval场曲94
    7.5畸变94
    7.6PW形式的塞德和数95
    7.7在Zemax中查看塞德像差系数97
    第8章塞德像差理论Ⅱ100
    8.1初级色差100
    8.1.1轴向色差100
    8.1.2垂轴色差102
    8.1.3在Zemax中查看初级色差数据103
    8.2Zemax中横向像差与轴向像差105
    8.3像差的级数展开与像差平衡107
    8.4像差曲线113
    第9章优化函数116
    9.1求解116
    9.1.1曲率求解116
    9.1.2厚度求解118
    9.2环和臂119
    9.3构建优化函数121
    9.4Zemax中常用优化函数122
    9.5设计实例124
    第10章波像差129
    10.1波前129
    10.2费马原理131
    10.3波像差公式131
    10.3.1轴上点波像差与球差的关系131
    10.3.2波像差与塞德像差的关系132
    10.3.3波像差普遍式133
    10.3.4波像差的极坐标形式134
    10.3.5波像差与塞德像差换算公式134
    10.3.6焦深136
    10.4用波像差研究初级像差的几何形状137
    10.4.1球差137
    10.4.2彗差137
    10.4.3像散137
    10.4.4场曲137
    10.4.5畸变138
    10.5色差的波像差138
    10.5.1D-d方法计算波色差138
    10.5.2用后一面半径消色差138
    10.5.3波色差与塞德初级色差的关系139
    10.5.4近轴薄透镜的波色差139
    10.6在Zemax中查看波像差140
    第11章Buchdahl公式142
    11.1Buchdahl塞德和数公式142
    11.1.1阿贝不变量表示的塞德和数142
    11.1.2Buchdahl的塞德和数143
    11.2结构像差系数145
    11.2.1薄透镜近似145
    11.2.2结构像差系数的消像差条件148
    11.3小弥散斑150
    11.3.1小弥散斑位置150
    11.3.2在Zemax中查看离焦152
    第12章像质评价Ⅰ154
    12.1像差容限154
    12.1.1瑞利判据154
    12.1.2球差容限154
    12.1.3望远和显微物镜的像差容限157
    12.1.4望远和显微目镜的像差容限157
    12.1.5照相物镜的像差容限157
    12.2光线扇形图158
    12.3点列图160
    12.4能量集中度163
    12.5斯特列尔比164
    第13章像质评价Ⅱ167
    13.1对比度167
    13.2傅里叶变换168
    13.2.1傅里叶变换的定义168
    13.2.2卷积168
    13.2.3线性系统169
    13.2.4线性平移不变性169
    13.3衍射理论170
    13.3.1基尔霍夫公式170
    13.3.2菲涅耳和夫琅禾费近似171
    13.3.3透镜的相位变换172
    13.4点扩散函数173
    13.4.1点扩散函数计算公式173
    13.4.2在Zemax中查看点扩散函数174
    13.5光学传递函数177
    13.5.1调制传递函数177
    13.5.2一个计算实例178
    13.5.3衍射受限的光学传递函数179
    13.5.4在Zemax中使用MTF180
    第14章透镜的初级像差184
    14.1初级像差系数184
    14.2单折射面的初级像差185
    14.2.1球差185
    14.2.2彗差186
    14.2.3像散187
    14.2.4场曲187
    14.2.5畸变188
    14.3球面反射镜的初级像差188
    14.3.1球面反射镜188
    14.3.2平面反射镜189
    14.3.3非球面的初级像差189
    14.4薄透镜的初级像差189
    14.5平行平板的初级像差190
    14.6场镜的像差192
    14.7光阑位置对初级像差的影响192
    14.8厚透镜194
    第15章分离镜片和场曲平化196
    15.1分离镜片196
    15.1.1单片镜196
    15.1.2双片镜197
    15.1.3三片镜198
    15.2弯曲光学系统200
    15.3场曲平化201
    15.3.1Petzval半径201
    15.3.2平行平板引起的焦移203
    15.3.3场曲平化方程203
    15.3.4Zemax中的场曲平化操作数204
    15.4对称结构204
    第16章消色差Ⅰ206
    16.1密接双片镜消初级色差206
    16.1.1消色差约束条件206
    16.1.2消色差设计实例207
    16.1.3加入厚度208
    16.1.4弯曲消色差209
    16.2消二级光谱210
    16.2.1二级光谱色差的概念210
    16.2.2消二级光谱方法210
    16.2.3消二级光谱实例212
    16.2.4如何获得二级光谱数值213
    16.2.5何时需要校正二级光谱215
    第17章消色差Ⅱ216
    17.1分离双片镜消初级色差216
    17.1.1分离双片镜消色差条件216
    17.1.2分离双片镜消色差解217
    17.1.3同种材料消色差218
    17.1.4设计实例218
    17.2密接三片镜复消色差220
    17.2.1部分色差约束条件220
    17.2.2复消色差约束条件221
    17.2.3复消色差方程组的解221
    17.2.4设计实例222
    第18章PWC分解227
    18.1PWC因子的规化227
    18.1.1PW因子227
    18.1.2有限距离的PW因子规化228
    18.1.3位置变化对PW因子的规化228
    18.1.4薄透镜组的PW规化过程230
    18.1.5逆向追迹光路时的PW因子231
    18.1.6初级色差系数的规化231
    18.1.7计算实例232
    18.2双胶合透镜组的PW计算233
    18.2.1变量选取233
    18.2.2PWC因子和结构参数的关系234
    18.2.3PWC因子与玻璃材料的关系235
    18.2.4双胶合透镜组PWC计算过程235
    18.2.5设计实例236
    18.3单透镜的PWC计算241
    第19章光学自动设计243
    19.1光学自动设计的数学问题243
    19.2多元函数的极值理论245
    19.3小二乘法247
    19.4阻尼小二乘法250
    19.5正交下降法251
    19.6全局搜索253
    下篇光学系统设计
    第20章望远物镜设计257
    20.1望远物镜的成像特性257
    20.2望远物镜的类型258
    20.3大相对孔径望远物镜设计260
    20.3.1初始系统260
    20.3.2缩放系统261
    20.3.3优化处理262
    20.3.4校正色差262
    20.4内调焦摄远物镜设计263
    20.4.1光焦度分配264
    20.4.2求解初始结构265
    20.4.3前后透镜组合成为摄远物镜268
    第21章显微物镜设计270
    21.1光学显微镜的两种形式270
    21.2显微物镜的像差特性271
    21.3高级像差的控制271
    21.3.1高级像差类型271
    21.3.2在Zemax中高级像差的控制方法272
    21.3.3高级球差的构建273
    21.3.4色球差的构建273
    21.3.5子午高级彗差的构建274
    21.4显微物镜的成像特性275
    21.5显微物镜的类型276
    21.5.1消色差物镜276
    21.5.2复消色差物镜277
    21.5.3平场物镜277
    21.6低倍消色差显微物镜设计277
    21.6.1一阶参数计算277
    21.6.2初始系统278
    21.6.3优化处理278
    21.7高倍显微物镜设计280
    21.7.1一阶参数计算280
    21.7.2初始系统280
    21.7.3优化处理281
    第22章目镜设计283
    22.1目镜的光学特性283
    22.1.1短焦距283
    22.1.2小相对孔径283
    22.1.3大视场角284
    22.1.4入瞳和出瞳远离透镜组284
    22.2目镜的像差特点284
    22.3目镜的类型285
    22.3.1冉斯登目镜286
    22.3.2惠更斯目镜287
    22.3.3凯涅尔目镜287
    22.3.4对称目镜288
    22.3.5无畸变目镜288
    22.3.6广角目镜288
    22.4冉斯登目镜的设计289
    22.4.1冉斯登目镜的技术要求289
    22.4.2冉斯登目镜的初始系统289
    22.4.3阶段优化290
    22.4.4第二阶段优化291
    22.5对称目镜的设计291
    22.5.1对称目镜的技术要求291
    22.5.2初始对称目镜292
    22.5.3优化处理292
    22.6无畸变目镜的设计294
    22.6.1无畸变目镜的技术要求294
    22.6.2初始无畸变目镜294
    22.6.3优化处理294
    第23章照相物镜设计296
    23.1照相物镜的光学特性296
    23.1.1幅面大小296
    23.1.2焦距297
    23.1.3视场角297
    23.1.4相对孔径297
    23.1.5F数298
    23.1.6分辨率298
    23.1.7景深298
    23.2照相物镜的类型298
    23.2.1匹兹瓦物镜298
    23.2.2库克三片式物镜298
    23.2.3天塞物镜和海利亚物镜299
    23.2.4双高斯物镜299
    23.2.5摄远物镜299
    23.2.6托普岗物镜和鲁沙物镜300
    23.2.7松纳物镜300
    23.2.8反摄远物镜300
    23.3照相物镜的像差校正301
    23.4双高斯物镜的设计302
    23.4.1双高斯物镜的技术要求302
    23.4.2初始双高斯物镜302
    23.4.3基础像差校正303
    23.4.4像差平衡304
    23.5反摄远物镜的设计306
    23.5.1反摄远物镜的技术要求306
    23.5.2初始反摄远物镜307
    23.5.3基础像差校正307
    23.5.4像差平衡308
    第24章投影和照明系统设计312
    24.1幻灯机312
    24.1.1幻灯机的原理312
    24.1.2两种照明方式313
    24.1.3投影物镜314
    24.1.4投影镜头设计过程315
    24.2投影仪315
    24.2.1投影仪原理315
    24.2.2投影镜头设计实例316
    24.3背投数字光处理器319
    24.3.1数字微反射阵列319
    24.3.2背投投影仪原理320
    24.4菲涅耳透镜设计321
    24.4.1为什么使用菲涅耳透镜321
    24.4.2菲涅耳透镜设计理论322
    24.4.3菲涅耳透镜设计实例323
    第25章变焦距系统设计325
    25.1光学补偿法变焦距系统设计325
    25.1.1光学补偿法原理325
    25.1.2计算实例328
    25.2机械补偿法变焦距系统设计329
    25.2.1机械补偿法原理329
    25.2.2设计实例333
    25.2.3凸轮曲线计算337
    25.3矩阵法变焦距系统设计340
    25.3.1矩阵法原理340
    25.3.2设计实例341
    第26章红外物镜设计344
    26.1红外光学材料344
    26.1.1红外材料简介344
    26.1.2常用红外材料345
    26.1.3在Zemax中使用红外材料346
    26.2红外镜头347
    26.2.1红外镜头的作用347
    26.2.2红外探测器348
    26.2.3红外镜头的类型348
    26.2.4红外镜头的特性350
    26.3定焦红外镜头设计351
    26.3.1定焦红外镜头技术要求351
    26.3.2定焦红外镜头初始结构352
    26.3.3定焦红外镜头优化352
    26.4变焦红外镜头设计355
    26.4.1变焦红外镜头技术要求355
    26.4.2高斯光学计算355
    26.4.3设计结果356
    第27章折反系统设计359
    27.1反射元件359
    27.1.1反射元件的优点359
    27.1.2反射元件的应用360
    27.2等光程原理361
    27.2.1等光程条件361
    27.2.2抛物面等光程条件361
    27.2.3椭球面等光程条件362
    27.2.4双曲面等光程条件362
    27.3折反射镜头363
    27.3.1折反式望远物镜363
    27.3.2折反式照相物镜364
    27.3.3折反式显微物镜365
    27.4折反系统的设计365
    27.4.1施密特校正板设计365
    27.4.2两镜反射系统设计367
    27.5施密特·卡塞格林系统设计369
    27.5.1施密特·卡塞格林系统技术要求369
    27.5.2施密特校正板设计369
    27.5.3主镜和副镜设计370
    27.5.4初始数据370
    27.5.5优化处理371
    27.5.6像质评价372
    第28章激光光学系统设计374
    28.1激光束的传播特性374
    28.2激光束经过光学系统的变换376
    28.2.1沿同种介质激光束传播的变换376
    28.2.2一般光学系统对激光束的变换376
    28.2.3单薄透镜对激光束的变换377
    28.2.4调焦望远镜对激光束的变换378
    28.2.5离焦望远镜对激光束的变换379
    28.3激光扩束系统设计380
    28.3.1激光扩束系统技术要求380
    28.3.2激光扩束系统初始镜头数据381
    28.3.3激光扩束系统优化处理381
    28.3.4Zemax的高斯光束计算工具383
    28.4激光扫描系统设计385
    28.4.1激光扫描系统的特点385
    28.4.2激光扫描系统的技术要求385
    28.4.3激光扫描系统的初始结构386
    28.4.4激光扫描系统的优化处理386
    第29章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设计389
    29.1二元光学透镜的成像特性389
    29.1.1二元光学透镜概述389
    29.1.2二元光学透镜单色像差特性391
    29.1.3二元光学透镜的色差特性393
    29.2在Zemax软件中使用二元光学面395
    29.3折衍混合红外物镜设计396
    29.3.1折衍混合红外物镜的技术要求396
    29.3.2折衍混合红外物镜的初始结构397
    29.3.3在红外物镜里引入二元光学面397
    第30章光学制图403
    30.1光学制图概述403
    30.1.1一般规定403
    30.1.2特殊符号标记404
    30.2光学系统图406
    30.3光学部件图408
    30.4光学零件图409
    附录422
    附录A无色光学玻璃422
    附录B中外玻璃对照表430
    附录C双胶合透镜P0、Q0表434
    附录D玻璃组合表440
    附录EZemax优化函数441
    参考文献450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状态 馆员代借
    A 四层样本图书阅览区 12000001645466 TN202/4442 1645466 在架库本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17631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