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 /(美) 西达·斯考切波著 =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Theda Skocpol go何俊志, 王学东译
ISBN/ISSN::978-7-208-13071-5
出版: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载体形态:212页 go24cm
丛编:东方编译所译丛
简介: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从1790年代的法国到1970年代的越南,社会革命虽然很少发生,但却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而且,该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19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1950年代的中国革命。
统一题名: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其他题名: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K512.51 K565.41
责任者:斯考切波, ,T. ((Skocpol, Theda)) 著 何俊志 译 王学东 译
豆瓣内容简介:
本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19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1960年代的中国革命。
豆瓣作者简介:
作者
西达·斯考切波
女,1947年5月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1969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先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出版过《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现代世界中的革命》、《保护士兵与母亲》等专著。曾任美国社会科学史协会主席(1996年)、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2001—2003年),哈佛大学教授。
译者
何俊志,男,1973年生于四川平昌。1993—2000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2000—200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选举与议会制度。
王学东,男,1974年生于山西,1996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分别于1999年、2004年获得南开大学法政学院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外交。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第一节 结构性视角
第二节 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
第三节 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第四节 比较历史方法
第五节 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第一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原因
第二章 危机中的旧制度国家
第一节 旧制度法国:波旁绝对主义的矛盾
第二节 清帝国:从天朝帝国到帝制垮台
第三节 帝制俄国:一个落后的大国
第四节 作为反例的日本与普鲁士
第三章 农村结构与农民起义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期间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
第二节 村社革命:俄国农民的激进主义
第三节 两个反例:没有农民造的英国和德国革命
第四节 中国农的软弱与士绅的脆弱
第二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后果
第四章 变革的内容与路径:聚焦国家建设
第一节 政治领导集团
第二节 革命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章 法国“现代国家大厦”的诞生
第一节 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1789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三节 战争、雅各宾派与拿破仑
第四节 新制度
第六章 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出现
第一节 1917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二节 布尔什维克为掌权而斗争
第三节 斯大林主义者“自上而下的革命”
第四节 新制度
第七章 中国大众动员型政党国家的兴起
第一节 1911年之后的社会革命形势
第二节 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党的盛衰
第三节 共产党与农民
第四节 新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序号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藏书部门 | 流通状态 | 年卷期 | 装订册 | 装订方式 | 装订颜色 |
类型 | 说明 | URL |
评 论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17631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