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16 收藏:0

: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 /王静芬著 go毛秋瑾译

ISBN/ISSN::978-7-100-07276-2

出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载体形态:375页, [2]页图版 :图 go23cm

并列题名:Chinese steles : pre-buddhist and buddhist use of a symbolic form

其他题名: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K879.34

责任者:王静芬 ((Wong, Dorothy C.)) 著 毛秋瑾 译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艺术和宗教在人类的表达中是不同的范畴,各自以独立的方式存在并发展——但是它们也互相影响。宗教需求在哪一点上、怎样开始影响艺术实践?艺术形式在何时、怎样变成宗教实践的重要手段?审美因素——工艺的精美、材质的精良、比例的协调——在何时、怎样获得宗教意义?艺人或是工匠如何表达深奥的宗教理念?诠释这类问题在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过程中普遍适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王静芬的《中国石碑》一书为探究这类问题建立了坚实的平台。例如,她指出中国竖立纪念性石碑的习俗远早于佛教的传入。她追踪了佛教思想上的变化,从集中于个人禅修转移到怜悯一切众生,这使得宗教图像、象征符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她证明了这一思想体系从外来到中国如何逐渐适应本土习俗。最重要的是,她描述了心灵手巧的艺人的创造性,他们大大地丰富了佛教艺术的外来风格,帮助这一信仰如此深刻地渗透进入这个庞大国家的群体意识中。

    豆瓣作者简介:

    王静芬(DorothyC.Wong),现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她专攻中国中古时期的佛教艺术,从事宗教与社会关系以及宗教文本与视觉表现之间的关系等艺术史课题的研究。除本书外,她还著有《法隆寺再思》(HOryOjiReconsidered)一书(任主编并有论文发表,2008年),并发表多篇与佛教艺术有关的论文。

    目录:

    前言
    致谢
    年代表
    导论
    第一部分 传统中国石碑及其佛教对应物
    第一章 中国石碑传统的古代根源
    第二章 汉代石碑的起源和兴盛
    第三章 北魏佛教造像碑的起源
    第二部分 佛教造像碑的兴起
    第四章 佛教造像碑的一般特征
    第五章 佛教造像碑最初在山西的兴起
    第六章 弥勒信仰和河南的造像碑
    第七章 陕西佛教造像碑:佛道元素和民族差异
    第八章 甘肃、宁夏地区的佛教造像碑
    第九章 复式造像碑和大乘佛教图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章 四川佛教造像碑和中国净土图像之滥觞
    结论 作为一种象征形式的佛教造像碑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状态 馆员代借
    A 二层社会科学流通图书区 1200011093902 K879.34/1054 1109390 在架可借 馆员代借
    A 二层社会科学流通图书区 1200011093919 K879.34/1054 1109391 本馆借出
    A 四层样本图书阅览区 1200011093896 K879.34/1054 1109389 在架库本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17631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