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0 收藏:0

/刘润芳,罗宜家著

ISBN/ISSN::978-7-5004-7764-8

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06

载体形态:页 gocm

中图分类号:I516.072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内容上《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上半部论述德国浪漫派的思想和文学。首先综述评介德国浪漫派的哲学、美学思想,介绍了德国早、中、晚期浪漫派各自的特点及其美学与思想上的共性,并指出其理论基础建构在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思想上。接着探讨浪漫主义与德国18世纪各种思想运动的关系,指出德国浪漫主义的延续性与创新性。作者又详细介绍浪漫派的哲学思想和诗学:本体的诗和文字的诗等等。同时作者也指出,浪漫派作家的文学创作并不一定符合其诗学追求。对于浪漫派的代表性作家诺瓦利斯、布伦塔诺、艾辛多夫《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作者予以了详尽介绍,对他们的作品予以深入分析,指出各自的特性成就,界定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深入探讨德国浪漫派诗人和诗歌后,《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进入对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探讨,认为中国词汇中虽有“浪漫”一词,但传统文论中没有与“浪漫主义”内涵相对应的概念与范畴。通过分析公认的浪漫大家庄子、屈原、李白、李贺的作品,归纳其浪漫特质,勾勒出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面目。在深入分析上述几家作品之前,作者先从浪漫主义的对极《诗经》谈起,认为《诗经》的形式、风格与内容,确立了中国诗学的正统;比兴手法与关注现实的风雅传统,是中国原生现实主义的源头。这些加上孔子及其后学的阐释,形成了儒家的诗学体系。它在内容上要求反映现实,艺术上追求中和之美,同时将文学功能化,成为载道教化的工具,正是这些规范着后世的诗歌创作。作者认为,道家的美学思想,否弃功利,以自然为美,奠定了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美学基础,而庄子的创作为此做了实践性的准备。作者接着深入探讨了屈原、李白和李贺三位中国代表性的浪漫诗人的美学思想、诗歌创作、艺术手法及浪漫特质,进而总结出中国浪漫诗歌的总体性美学趣尚。

    豆瓣作者简介:

    刘润芳,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1999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学习汉学和日耳曼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德国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曾在德国、中国发表专著、论文若干。
    罗宜家,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历史学硕士,后在德国进修、工作多年,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德国史和中德比较文学的研究。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德国浪漫派
    第一节 德国浪漫派简述
    一 早期浪漫派(1790—1801)
    二 中期浪漫派(1801—1815)
    三 晚期浪漫派(1820—1850)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与18世纪思想运动的关系:吸纳与反拨
    一 与启蒙运动
    二 与虔敬主义和感伤主义
    三 与狂飙突进运动
    四 与古典主义
    第三节 浪漫派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 浪漫派的诗学
    一 本体的诗
    二 “文字的诗”
    第二章 诺瓦利斯
    第一节 生平
    第二节 诗歌创作
    一 前期(1785—1797.3)
    二 后期(1797.3—1800)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表现精神、思想
    二 呈示心灵世界
    第三章 布伦塔诺
    第一节 生平事业
    一 生平
    二 评价
    第二节 诗歌创作
    一 概况
    二 成就:民歌风的诗
    三 代表作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传奇、神秘色彩
    二 主观的诗
    三 宗教情结
    第四章 艾辛多夫
    第一节 生平事业
    一 生平
    二 诗歌创作
    第二节 诗镜中的诗人
    一 世界观
    二 政治立场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回归自然的主题
    二 民族性
    三 宗教情结
    第四节 创新与诗史地位
    一 系列意象
    二 意境
    三 与诺瓦利斯和布伦塔诺的比较
    四 德国浪漫派的诗
    第五章 中国原生浪漫主义
    第一节 正统的确立
    一 《诗经》与中国原生现实主义
    二 儒家美学
    第二节 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一 道家思想和美学
    二 庄子的创作
    第六章 屈原
    第一节 时代和诗人
    第二节 屈骚的孕生及其特点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狷狭之志”与“露才扬己”:激情与自我
    二 “比兴之义”:象征
    三 “诡异之辞”、“谲怪之谈”:想象
    四 “惊采绝艳”:极致之美
    第七章 李白
    第一节 生平和诗学思想
    一 生平
    二 诗学思想
    第二节 浪漫特质
    一 主体的自我
    二 想象
    三 代表作
    第八章 李贺
    第一节 关于李贺
    一 生平及思想
    二 创作概况及美学诉求
    三 心理与心态
    第二节 浪漫特质
    一 表现内心
    二 想象创造诗境
    三 李贺的意义
    结语:与德国浪漫派的比较-l
    一 名与实
    二 “实”之异同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状态 馆员代借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17631位用户访问本系统